第748章 访查_大明,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
笔趣阁 > 大明,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> 第748章 访查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48章 访查

  由于中都北面是几道山,朱慈烺他们又需要从正门进入,因此仪仗绕道至正南门。

  众人由正南洪武门前凤阳桥起,穿洪武门进入中都城,经洪武街、大明门、承天门入禁垣,再经外金水桥午门入皇城,进奉天门至奉天殿。

  凤阳总督马士英先将神武皇帝迎接到皇城的宫殿下榻。

  皇城相当于中都的紫禁城,在皇城外面还有禁垣,不过现在大多刚刚重建。

  随后马士英又设宴招待众官员,让各官员和神武随行人员见见面,互相认识一下。

  众将到齐之后,马士英向双方一一引见,随张国维一起来的有三个武将。

  他们是总兵许自强,副将程龙,参将潘可大,还有凤阳总兵杨御蕃等当地武将。

  “诸位将军,给你们介绍一下,这两位乃是成国公周遇吉和襄国公曹变蛟!”

  成国公周遇吉和襄国公曹变蛟的名字,如今在大明谁人不知。

  凤阳一帮武官在杨御蕃的率领下,急忙上前施礼:

  “末将见过两位国公爷!”

  周遇吉和曹变蛟微微一笑:

  “诸位将军免礼!”

  随后马士英又为他们介绍阎应元,满义,张书廷,猛如虎等侯爵。

  主将再次上前见礼,他们看到年纪轻轻的一众大明新勋贵,心里极为羡慕。

  跟随神武皇帝果然能升官发财,以前默默无闻的武将,现在都是侯爵和伯爵了。

  甚至以前和他们差不多的周遇吉和曹变蛟,更是成为了大明国公……

  在马士英介绍完后,众人这才入席,按各自的官职品位就座。

  随后马士英下令开席,于是各种酒莱都陆续端了上来,众人也都杯觥交错,开怀畅饮起来。

  这武将们都是大老粗,虽然也读过几天书,可惜连个秀才都没混上。

  说几句阴阳怪气的话倒是行,要是让他们玩文人那套含沙射影、指桑骂槐可就太难为他们了。

  一桌武将喝着喝着就开始划拳,喊起了,这顿酒宴也是尽欢而散……

  酒宴后,朱慈烺在皇城宫殿中召见了一些重要的文武官员,询问凤阳一些情况,就让他们退下了。

  从这些人嘴里很难听出有用的话,朱慈烺决定,第二天亲自出去访查一番再说。

  他这次到凤阳,当地官员都以为神武皇帝只是路过此地,最终目的地乃是江南,过几天肯定会离开。

  可朱慈烺却是为了凤阳的土改而来,信得过的官员已经派到其他地方。

  而洪武大帝老家凤阳,朱慈烺决定亲自来试试,他想知道是士绅地主头铁还是护国军的刀快……

  凤阳城的郊外,一行人策马而行,打量着周围。

  这队人正是神武皇帝朱慈烺他们,一共二十多人,全部便衣。

  为了防止发生意外,朱慈烺这次带的都是精英,每个人身上都携带两把手枪,还有人衣服里挂着手榴弹……

  其中十个亲卫身上还背着ak47,为了不被别人发现,他们把枪装在一个长布袋里!

  为了实地考察,朱慈烺没有通知地方官员。

  朱慈烺策马环顾四周,这里的地势平坦开阔,很好的土地啊,却是一片荒芜。

  凤阳府下辖五州十三县,五州分别是寿州、泗州、宿州、颍州和亳州,凤阳、临淮、怀远、定远四县直属凤阳府管辖,其他县由辖州代辖,整个凤阳府占了后世安徽省将近小半地方。

  凤阳府境内有淮河等多条河流,还有众多大小湖泊,土地的土质还算不错。

  可惜水利失修,灌溉不便,加上近年旱灾,这些原本算是优良的田地现在都荒芜了。

  朱慈烺根据黄册上记载的判断,凤阳府原本最起码有一千多万亩耕地,现在估计已经荒废了数百万亩。

  灾荒战乱后,很多地方都荒废了,甚至千里无人,现在大明各地荒芜的土地太多了。

  那些士绅地主原本趁机低价买地,现在都懒得买了,买也只捡良田买。

  朱慈烺沿着淮河策马而行,一些渠池的痕迹尚在。

  因为天气大旱,水位下降,许多地方水流不到已经积满了淤泥荒废掉了。

  离淮河稍远一些的土地也就荒废了,这里土地本来还不错,实在可惜了!

  阎应元策马走近朱慈烺身旁,四下看看说道:

  “陛下,若是能将这些河渠重新疏濬修理,完全可以让这一带成为良田!”

  朱慈烺点点头,他此行的目的就是看看这地到底还不能种粮了。

  俗话说不患贫而患不安,只有给百姓安定的生活,让他们有活头,天下才会太平。

  朱慈烺眼光一扫,忽然扬着马鞭道:

  “河对岸的那片土地很不错,为何无人种植?”

  岳洋看看地图道:

  “陛下,好像是凤阳八卫的军田。”

  朱慈烺皱眉道:

  “这么好的地浪费真是太可惜了,军田也不能如此浪费,很多百姓都没有土地,他们不愿意种可以分给百姓种……”

  大明吸取了中国历史屯田经验,实行一种寓兵于农、守屯结合的卫所兵制,在天下设置了三百多个卫所。

  说白了就是分田地给军队,让他们分驻全国各地。

  一个军户平均五十亩地,军官更多,自己养自己,军户世袭,世世代代守护大明的土地。

  明太祖朱元璋曾说:

  “吾养兵百万,不费百姓一粒米。”

  朝廷不仅在各地卫所分田地,还送牛具种子等,以让军户们耕种养瞻,专心守望。

  每亩地需缴纳两斗租子,虽然比普通民户的租子重了一倍,但好在还能好好过日子。

  这制度本来挺好的,只是时间一长,弊端全出来了。

 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,常年下来,普通军户的军田都被军官们侵占的差不多了。

  失去军田的军户们,也逐渐变成了各个军官们的佃户。

  军户们不仅每年要给侵占他们土地的领导打工种地,还要缴纳沉重的租额,拼死拼活一年到头来根本难以糊口。

  一个军户的正兵死了,他家中就要再用一个壮丁补充。

  由于军户生活困难,这导致了许多人当了逃兵,带着家小跑路自谋生计了。

  洪武年间就开始有军户逃兵了。

  洪武三年十一月,逃亡者计人。

  正统三年,大明建国才七十年,逃亡官军竟达人。

  这时朝廷才开始了募兵之举。

  大明中期后,朝廷为了改变各地官员官侵贪军户屯田之举,又按官职大小给每位军将一定的养廉田,可惜是肉包子打狗。

  如今大明建国二百七十年了,逃亡的军户更是不计其数。

  卫所制早已形同虚设,大多军户的土地成了卫所军官的私地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90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90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